许多家长送孩子去国际学校读书,是出于自己的判断,结果不甚如意。其实,孩子的意愿是最重要的,毕竟他/她是主角。家长想,孩子还小,她明白个啥,她懂多少。在这个思想支配下,往往忽视了孩子,不能倾听孩子的想法,没能给孩子分析明白, 增加了风险。
孩子配合家长来读书不带代表心甘情愿来读书,沉默有时本身也是一种对抗。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萌发,对于自己的事往往有自己的主见。但在日常生活中,当他们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发生冲突时,对抗往往以孩子的失败而告终。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父母存在一种偏见,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意见是忽视的,继而开始隐瞒自己的意愿,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消极态度来应对父母。回到就读国际学校的事情上,就表现为自由散漫得过且过的消极怠学行为。
还有一种情况是属于个性较弱的孩子,他们无法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些决定也无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所以,他们会对父母的意见表现出含糊其辞的态度,借以逃避责任。在学校中他们无法适应困难的任务,对于挫折往往会退缩并将责任推诿到决定送他们入校的父母身上。
“小生本无才,父母逼我来,白卷交上去,鸭蛋滚下来”是他们遇事后常见的心理独白。所以,我们在做决定前有必要去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对于第一种情况的孩子,我们需要去问问其是否愿意去国际学校读书?不愿意的话,应该问明是什么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说服工作,在和孩子的意愿取得一致的情况下再入校学习。总之,强扭的瓜不甜,积极的主观能动是快乐与高效的保证。
对于后一种情况,则应该帮助孩子去分析国际学校的优势和困难,鼓励其做出自己的决断。并要求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承担起责任,把决定变为刻苦努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