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将近,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为孩子选择国际高中,作为出国读大学的过渡。在国际学校家长圈后台,小编也收到众多家长留言,对于报考高中国际班或者国际高中有众多疑虑。特此中考之际,小编为大家推出,“中考后国际高中择校”系列策划,供各位家长择校进行参考。也欢迎已经成功择校的家长分享您的过来人经验。
未进入中国高中(十年级)之前
孩子进入初中后(7年级开始),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愿望考虑是否孩子准备出国读大学或高中。有个小托福,可以测试孩子的英语水平;还有一个SSAT,是美国私立高中入学考试;(开始考虑是否出国)
如果决定去美国读高中,最好初三(九年级)就开始(美国高中从九年级开始);如果决定国内高中国际班/国际校,九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就要关注各个学校的招生情况(北京);(考虑哪种方式出国)
现在也有一些学校,比如,我的母校清华附中,今年开始在奥森森林附近开办出国班,招收1-12年级的孩子;我儿子的高中母校四中国际班则今年开始联合开办了储鹰计划,招收秋季入学9年级的孩子。也就是说,国外高中接轨,四年制了;(开始考察和选择学校)
中考前后,参加不同学校出国班的选拔,然后就是美国学校的选择;(确认选择)
下面的内容咱们就按照选择国内AP国际班讨论了。
一、高中第一年(十年级,十年级其实主要是适应阶段,需要选择的内容不多。很多课程都是必修,特别是第一学期)
选择社团、社会活动、学术活动(这个阶段通常是广撒网的阶段,多尝试。但一定要找到一两个可以长期持续的事情);(活动)
第一学期结束时,应该开始考虑如何准备标化考试:自己准备还是找辅导?或者制定远中长计划,分别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有些高考班的家长,可能会考虑请机构帮助孩子进行美国大学的申请准备,特别根据孩子特点帮孩子找一些长期的活动。(标化准备、升学指导)
五月份的时候是一年一度的AP考试,学校通常不会组织高一的学生考,考不考是学生自己的选择。
两个提示:
1)现在AP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美国很多孩子从十年级甚至九年级就开始考AP了。不过,五月份的考试,一般年初时就要报完名,所以如果选择考试,千万记得早报名;(AP)
二三月份是美国的AMC数学竞赛的日子。对于数理化很强的中国学生来说,用这个活动试试手不错。当然,还是要花时间准备;(竞赛)
三四月份开始就要考虑暑假活动的问题。因为很多学校的夏校、夏令营是需要申请条件的。比如:托福成绩、AMC成绩、测试成绩等;还需要高中成绩单(包括初三的成绩单)等一系列的东西。
高一适合不适合参加夏令营或大学夏校,因人而异。那些夏令营、夏校也水平各异,据说有的很水,有的则是真正的大学课程。用我儿的说法,水平越高的越不花钱,真正牛的都是给你钱,只看你有没有水平进去。我儿是高二去的夏校,自己找的资料。;(暑假计划)
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模联;美国高中生知识竞赛;打着耶鲁名义的学者杯知识和辩论比赛,一赛就是好几轮,从北京到新加坡再到耶鲁;还有哈佛在中国的青少年领袖营等等。孩子和家长经常有机会决定:这事儿我干不干?(活动)
除了夏校、夏令营,寒暑假还要考虑的就是是否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或者父母自己带子女去游学。当然,有直观接触好过纸上谈兵,但如果没有啥针对性,我觉得还是将活动定位在旅游上吧。(游学)
高一的暑假还有的选择就是,是不是要进行标化考试(SAT/ACT)的准备。上不上班?上啥班?都是一脑门子的事儿。当然,可能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标化准备都早早开始(暑期培训)。
二、高中第二年(十一年级,这一年就是高中阶段的核心。这个时候,如何平衡课内学业与标化考试,如何平衡学术能力与其它活动,是最重要的选择。)
一般高二就有选课了。不仅是选修课,AP也是要自己选的。文理搭配,真的很累。是广泛涉猎还是学好学精,也是学生和家长可以讨论的;(课程选择)
标化考试开始了。考SAT还是ACT?何时考?在哪里考?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还不是你主动选择的事情,而是被动选择的结果。比如,期望的时间没有合适的考场。托福还好,SAT和ACT更麻烦。因为大陆地区没有考场,必须出国考试。所以,选定了之后还要考虑旅行和住宿的问题。因而,这些选择早早就要进行。写到这里,我真得感谢儿子。到现在为止,考试的各个系统我都没有见过,全是他自己选择的。我只是负责后面的订机票和旅馆的工作。但现在想想,他这个年龄,能把4次SAT考试(1次SAT2,3次SAT1),2次AP考试,1次托福考试的报名、缴费以及之后的考试送分流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没出过一点儿差错,也是不容易;(考试选择)
高二的时候,也可以有准备地参加一些大学的招生活动。因为高二时间相对灵活一些。而早一些了解大学的要求,一方面可以尽快找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照学校的要求做一些针对性准备。特别是那些准备提交艺术作品的孩子。据儿子说,十、十一月份和三、四月份,是大学招生活动的高峰期,有机会可以去看看。他高二时因为师兄推荐,参加了一个大学的招生活动,正好遇到该大学的音乐老师表演,他也凑上去跟老师聊了聊,后来还给老师寄了自己的表演作品。没想到,高三时大学老师居然还能记住他。所以,早联系、早准备没有什么不好;(了解大学)
AP考试、夏令营、夏校之类的同高一,不再赘述。这个时候的学校考察,因为针对性高了,反而可以考虑去看看。我儿的一个同学因为想要学音乐,妈妈就在暑假陪着女儿去美国游学了十所精心挑选的大学和学院。考察学校、与招生官和相关院系的教授们交谈的同时,也让老师、教授们对孩子有了认识;(游学)
不管之前是否找了机构,这个学年的最后,很多家长和孩子可能都会问自己:我们到底找不着机构?如果找,找哪家;如果不找,自己要做什么事?(留学机构)
这个阶段也有很多竞赛和比赛。唯一的建议就是:基于兴趣,学会取舍。
总之,高中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采的。这些经历的目的就是开阔孩子的视野、促进他们的思考。对升学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你参加了什么样的活动,而是这些活动引起了你哪些思考。所以,活动本身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是不同的思想让这些活动具备了不同的意义。因此,我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大学申请文书去做一个自己根本没兴趣的事情,做事不要本末倒置。
三、高中第三年(十二年级,这个时候的选择最多,最直接。)
标化的标准达到了吗?如果没有,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最后的计划和努力;
申请学校的清单列出来了吗?选文理学院还是大U?哪些是梦校?哪些是匹配校?哪些是保底校?孩子学校在高二下学期后半学期就开始让孩子们列出自己的目标学校,招生顾问再一一审核,与孩子、家长沟通;高三后,这个名单在每一次大的行动前或结果后(拿到最后一次考试结果、ED/EA开始、ED/EA出结果,RD申请)也都会重新审视。
早申策略是怎样的?早申策略往往与大学的申请要求、之前的录取情况、自己的成绩、同校同学的申请情况有关,因此,不定因素很多。比如:每个学校的申请要求可能每年会有变化、自己的标化分数还没出来,所以申请策略可能需要到了开学后、甚至早申前一个月才能确定下来。特别提醒,大学的申请要求真的会变化的。所以,不要简单听别人怎么说,认真阅读学校的申请规则才是正事儿。
早申出结果后,除了尘埃落定的成功ED,大多数人都会根据早申结果再一次选择RD的学校清单,并且准备相关的文书。
大学申请中还有一个苦恼的选择,就是到底能不能相信某些大学说的,申请助学金。这个选择我倒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留给大家回答。
做完了这些,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择了。也许不是每人都有,但有的人,应该也算是甜蜜的烦恼吧:收到了多个Offer,该如何选择?
回看了一下,基本都是以大学申请为目的在高中要考虑的事情,应该只是孩子高中生活里需要选择的一部分。但即使是这些,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了。说来有点儿惭愧,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孩子自己调查研究决定的,我们的贡献就是跟他聊聊天,听听他的想法并给出建议。但是,虽然惭愧,却一点儿也不后悔。因为,经过这一系列选择,我们已经坚信,孩子有能力独自去美国面对他的大学生活。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选择的过程中,孩子长大了。他就是在选择中知道了什么对他是最重要的,什么又是可以舍弃的;他也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懂得了选择是因为没有最佳答案,而有选择就会有取舍;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所以,我很认同我的一位朋友写的那句话:没有选择的生活简单,有了选择的生活就复杂很多,对人的要求也高了很多。回顾孩子两年多的高中国际班生活,在选择中成长,是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